董遵诲曾轻慢过赵匡胤,为何最终能成宋为宋初镇守西北边陲的名将?

2023-08-26 10:27:09     来源:个人图书馆-写乎

作者:许云辉

赵匡胤黄袍加身称帝建宋后,特意在便殿召见落魄时曾轻慢过自己的武将董遵诲。董遵诲噬脐莫及,深恐宋太祖算旧账,战战兢兢硬着头皮到便殿“伏地请死。”宋太祖“令左右扶起”,并意味深长敲打他:“卿尚记往日紫云及龙化之梦乎?”

董遵诲当即“再拜呼万岁”,为当初轻慢赵匡胤深表悔恨,恳请宋太祖皇恩浩荡既往不咎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董遵诲当年究竟与赵匡胤有何过节?

(一)随州衙内

董遵诲之父董宗本是五代时“善骑射”的武将,因气节高尚,不愿侍奉向契丹称臣的主帅而“举族南奔。”后汉皇帝刘知远慧眼识珠,将其破格提拔为随州(今湖北随州)刺史。董遵诲“秃子跟着月亮走----沾光”,被任命为随州府低级军官。董遵诲自恃随州军政一把手之子,在随州为所欲为瞎折腾,被百姓视为倚权仗势的董衙内。

董遵诲飞扬跋扈之时,正是赵匡胤连走背字之日。赵匡胤为建功立业,离开京城南下,先到父亲旧僚王彦超处求职,被当叫花子打发后,改投董宗本。董遵诲因多次被赵匡胤压了风头而羡慕嫉妒恨,“凭藉父势”处处刁难赵匡胤。赵匡胤顾全大局,每次忍气吞声避让他。董遵诲却得寸进尺,公然质问赵匡胤:“我经常看见随州城上空紫云如盖,又时常夜梦登上高台后,总会见到一条长达百余尺的黑蛇盘踞楼台,一会儿便"化龙飞腾东北去,雷电随之。’请问这是什么样的吉兆?(迷信说法,此为天子之兆)”赵匡胤深知其来意不善,无论怎样回答都会引火烧身,只得装聋作哑不回答。董遵诲“狗咬荆棘----无处下口”,悻悻而去。

一日,矛盾终于公开化。在董宗本主持的随州军事会议研讨会上,董遵诲与赵匡胤观点相反,产生激烈争执。董遵诲照例以势压人,虽明知“理多屈”,但为面子竟然“拂衣而起”,提前退会。赵匡胤生怕得罪此人凶多吉少,果断与董宗本告辞离开,继续周游各地寻找机会。神奇的是赵匡胤离去后,随州城上空“紫云渐散。”

(二)皇恩浩荡

斗转星移,称帝后的赵匡胤得知董遵诲依旧是名中级军官后,志满意得召其到便殿加以敲打。见董遵诲能识时务,宋太祖很是开心。董遵诲部下数名军卒得知他与宋太祖有过节后,趁机敲击登闻鼓,状告董遵诲“不法十余事。”董遵诲被有司逮捕,宋太祖卖个人情,不加审问便将其释放。董遵诲不知是祸是福,惶惶不可终日,“益惶愧待罪。”宋太祖见火候已到,召其上殿晓谕:“朕对您刚赦免过错赏赐功劳,岂会牢记当年您的旧恶!您就别提心吊胆了,朕会对您量才录用!”

董遵诲感激涕零,“再拜感泣。”宋太祖索性好人做到底,亲切询问他:“母安在?”董遵诲流泪:“母亲身陷幽州(即被石敬瑭割让契丹的燕云十六州),天各一方,母子多年分别无法相见!”

宋太祖秘密安排特勤人员秘密潜入边境,通过贿赂边民与当地人打成一片,在契丹放松警惕后“窃迎其母,送与遵诲。”董遵诲收到这份厚礼,感恩戴德,派亲信向宋太祖进献名马以示感谢。宋太祖投桃报李,脱下身上的“真珠盘龙衣”特赐董遵诲。董遵诲恨不得以死相报:“陛下,遵诲只是个臣子,岂敢受此大礼?”宋太祖安慰他:“朕正要委任您独当一面,希望您不要嫌弃赏赐过少!”

赵匡胤略施小计,便化敌为友,使董遵诲从此死心塌地效忠赵王朝。

(三)南征北战

其实,为收服董遵诲,宋太祖对他早已做足功课:

后周“世宗北征”时,大将高怀德力荐外甥董遵诲随军北伐。后周军与后汉军展开高平之战前,高怀德侦察到后汉“兵未成列”,于是“命遵诲先出奇兵击之。”董遵诲率部大举攻击处在混乱状况的敌营,打得后汉军节节败退,“大军继进,遂败之。”董遵诲一战成名,立下高平之战头功。

大将韩通奉诏率部征伐后蜀时,因赏识董遵诲的神勇,上表请求让他随队出征。董遵诲大显神通,“与贼战于唐仓,先登陷阵,擒蜀招讨使王鸾以献,克秦、凤二州。”

其后,董遵诲“从(周)世宗征淮南,攻合肥,下之。”两年后,再“从韩通平雄、霸二州。”

如此能征惯战且又与宋太祖有宿怨的猛将,如使其死心塌地归顺新朝,既能为朝廷平添一员虎将,更能彰显宋太祖既往不咎唯才是用的广博胸襟。因此,宋太祖刻意上演开篇一幕,终于使董遵诲心悦诚服效忠大宋。

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对赵匡胤代周建宋极为不满,勾结北汉公然发动叛乱。董遵诲奉诏与名将慕容延钊征讨叛军。李筠之乱被平定后,宋太祖为表示信任,诏令董遵诲镇守叛乱之地。董遵诲不负厚望,将泽潞二州管理得政通人和。

(四)镇守西北

董遵诲统军抚民的优异表现,令宋太祖极为满意。数年后,宋太祖因西夏在边境一线蠢蠢欲动,特意将董遵诲调任为通远军使(今甘肃陇西一带军分区司令员)。

董遵诲果然出手不凡,抵达驻地后,立即召集“诸族酋长”开会,苦口婆心向他们宣传解释“朝廷威德。”会后,他命令杀羊斟酒,宴请所有参会者,与他们称兄道弟,使“众皆悦服。”

不过,某些少数民族首领记打不记吃,才消停数月,又气势汹汹“复来扰边。”董遵诲闻讯,毫不留情“率兵深入其境,击走之,俘斩甚众,获羊马数万”,震慑得附近其它少数民族再不敢轻举妄动。

董遵诲“在通远军凡十四年,安抚一面,夏人悦服。”他虽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,更不算知书达理。但他性格旷达“多方略”,箭法如神,“武艺皆绝人。”西夏边民曾抢劫灵武进献給董遵诲的鞍马与兵器等物,董遵诲大怒,调兵遣将准备武装夺回物资。“夏人惧,尽归所略,拜伏请罪。”董遵诲见好就收,对西夏头领进行抚慰,让其安全返回。从此,当地各少数民族首领严格约束部下在边境内活动,对境外“秋毫不敢犯。”

董遵诲由此成为大宋在西北的铜墙铁壁。宋太宗即位后,董遵诲被继续委以镇守西北重任,且得到特别军事指挥权。董遵诲镇守西北多年后,“卒,年五十六。”

宋太祖能在黄袍加身后“命将出师,平西蜀,拓湖湘,下岭表,克江南”,所向披靡,固然与他深怀凌云之志且识珠慧眼有关。但是,宋太祖为完成大业而既往不咎、唯才是用、“能推赤心以驭群下”的高尚品德,才是他成功的不二法门!与现实相较,某些“武大郎雇伙计----比我高的不要”的部门或单位领导小肚鸡肠、睚眦必报(有人甚至膨胀到在单位大会上赤裸裸威胁听众“别逼我亮剑”),赵匡胤高出他们岂止百倍,简直是判若云泥!因此,董遵诲虽曾轻慢过赵匡胤,但最终能成为西北的定海神针,除了自身能力出众外,更应感叹宋太祖的胸襟博大!

作者简介:许云辉,男,198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,且于同月入职杏坛,2022年10月退休。曾出版专著两部,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近百万字。

标签:

[责任编辑:news001]

为您推荐